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培训“星”报:4月班情总汇,请您查收~

  • 发布时间:2025-05-08


最美人间四月天。2025年4月,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承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八所、中航工业集团一飞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电科29所、中国稀土集团凉山公司、山东省地震局、和田地委党校、成都高新区工委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等多期培训班次。

培训“星”风采

图片1


外培班: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培训“星”课堂

【开班式】

微信图片_20250512143906

【专题教学】

图片16

【现场教学】

图片18

【瞻仰邓稼先旧居】

图片19

【参观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图片20

图片21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

图片22

图片23

【参观七曲山翠云廊】

图片17

【参观党建文化主题园】


学院“星”推荐


来自学院的一堂好课:

图片24

《逐梦苍穹解码中国航天发展与航天精神密码》

该课程由李洪波讲授。李洪波:航天一院总体设计部副总工程师,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博士后、国家留学基金委航天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学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长期从事飞行器设计、航天战略与体系研究。近年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等公众媒体,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大中小学校、企业、中国驻外使馆等,长期做线下和线上的航天科普和航天精神党课等宣讲活动。


来自学员的心得体会:

①中共国家知识产权局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

第一期处级干部专题研讨班学员 林声烨

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工作者,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后,我对自己的职业使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当年,科研先辈们在戈壁深处,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国之重器。如今,我们守护创新成果、激活知识价值,同样是在为国家发展打基础、添动力。

知识产权工作虽然没有硝烟,却关系着创新的火种能否形成燎原之势。每一件专利的审查授权,每一次对侵权行为的坚决打击,每一项政策的精准落地,都是在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提高站位,把个人工作放在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审核专利时,多想想技术转化的可能;处理纠纷时,多算算产业保护的效益;制定策略时,多谋划国际竞争的胜算。

当我们把“保护创新就是守护未来”的信念融入日常工作,把“小我”融入国家创新战略的“大我”,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创新生态的铺路石;用“匠心守护创新”的执着,筑牢知识产权的防火墙,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无形力量。


②中广核集团总部党员党性教育轮训班第4期

(2025年第1期)学员 曾紫涵

老一辈总说故事比道理好记,以前我对这句话只是穿耳而过,没往心里去,这几天,不论是情景宣讲还是专题教学,我感触最深的就在于“讲故事”。“故事”乍听起来不如文件硬气、不如理论高端,但正是这些历史上的“零零碎碎”,承载着最朴实的道理、最真挚的情感、最崇高的精神。因此,我想围绕着这几天我听到的故事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是关于天才的故事。于敏院士在北大就读期间,对于数学系和物理系仅能取得二十几分均分的代数考试,他考取了满分成绩。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最直接的想法是:“也许只有天赋异禀才能成就鸿业远图,而平凡如我,怕是望尘莫及”。但很快,于院士其他的故事就让我意识到,我归纳错了重点。1951年,国内还没人懂原子核理论,被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于敏没有老师,他就自己学。1961年,在他马上就可能取得原子核理论研究重要成果的时候,组织让他转为氢弹研究,依然一无所知,但他还是选择咬咬牙,在氢弹应用研究领域从头做起。我想,这不是天赋异禀就能做到的事,支撑于院士的不仅仅是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勤奋,一定还有为国家安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信念。“天才”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作为党员,不论是否有如于院士那样随时踏进新领域从零开始的勇气和魄力,至少在心系祖国、甘愿奉献这点上要努力看齐,就像于老说的“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其次是关于将军的故事。1957年,李觉担任核研制基地司令员,在青海金银滩基地,面对高原严寒与物资短缺,他下令“干部住帐篷,科学家住楼房”,将有限资源优先保障科研团队的生活需求,彭桓武院士感叹:“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会如此爱护科学家”。听到这句话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羞愧,虽然我不是党的干部,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大部分时间都只出现在纸上和嘴边,而没有落于行动。今后要督促自己在生活小事和工作岗位上少索取、多奉献,少虑己、多助人。也许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党的干部,那时我也会牢记李觉将军用行动诠释的道理: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权力光环,唯有以“铺路者”、“服务者”的躬身姿态,才能凝聚人心的明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最后是关于所有人的故事。“两弹一星”事业离不开王淦昌、朱光亚、钱学森、邓稼先,也同样离不开实验员、气象观测员、炊事员、火车司机。历史从来都不是单薄的叙事,而是千万双手共同编织的经纬,成就也不是英雄独行的传奇,而是众人并肩跋涉的足迹。也许科学家用算盘核对数据的背影让人觉得伟大,但工人肩挑仪器而磨破的军装补丁和牧民迁离故土时揣进怀里的草原泥土同样让人动容。与科学家们相比,我的岗位很平凡,但我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就是最不平凡的成就。集团内,不论是主控室的操纵员、高温管道间的维修工,还是食堂的厨师、后勤车队的司机,每个岗位都是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都构成了保障核安全的基石,没有“微不足道”的岗位,只有“分毫不差”的责任。作为党员,我们更应站好自己这班岗,把基础工作做实做深做好,踏实肯干、勇于担当,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组织委员培训班

学员 孙耀丽

芬芳四月,有幸作为组织委员参加了院党建部、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党务人员培训。在看到培训日程表的那刻,心中就充满了深深的敬仰与无限的期待,高铁3小时,转乘大巴1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这座神秘而伟大的英雄城市,感受共和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缅怀曾经为保卫国家安全隐姓埋名做出惊天动地伟绩的老一辈科学家,深入领会和学习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当大巴车缓缓驶入两弹一星城的大门,那种厚重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这里曾经是中国核武器和导弹研制的重要基地,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这里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新中国的国防基石。走在用石头砌成的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走进那一栋栋掩映在高大梧桐和香樟之下简陋而充满故事的绝密红楼,看着他们工作使用过卡尺、算盘和堆积如山的演草纸,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科学家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这就是不朽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两弹一星博物馆里,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视频,将我带入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看到了科研工作者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为国家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王淦昌、邓稼先、于敏、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等鲜活的人物跃入眼帘,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一刻,和警卫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将两具烧焦的遗体分开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绝密资料;邓稼先在饱受病痛折磨期间,坐在轮胎圈上,边输液边执笔与老搭档于敏完成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邓老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28年,冒着核辐射的巨大伤害在基地寻找试验失败的原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如果有来世,我还会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他告诫下一代,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能让别人把我们落的太远……,看着此处,发现自己早已泣不成声,先辈们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科研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多么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医院承担着保障科研试飞的重要使命,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阵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激励全体医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将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分享给更多的同事和朋友,让“两弹一星”精神如同一束光照激励和鼓舞迷茫和彷徨时的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扬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这次参观学习两弹一星城及“两弹一星”精神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实际行动,为医院的发展和科研试飞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研修班

学员 苏华科

四月的绵阳,春意盎然。我有幸来到这座科技名城,在碧波荡漾的亲人湖畔参加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当我们走进两弹城博物馆,在邓稼先故居前肃立默哀、敬献鲜花时,那一刻,我深受触动。

这次培训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真切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博物馆和院部办公楼里,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简陋的科研设备、珍贵的手稿笔记,仿佛能听见当年科研工作者们在昏暗灯光下热烈讨论的声音,看见他们在戈壁滩上顶着风沙坚持实验的身影。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归国,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潜心研究,郭永怀用生命守护绝密资料......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硬是凭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筑起了新中国的科技丰碑。面对苏联专家突然撤离、技术资料全部带走的困境,面对外界“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的断言,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白手起家,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研制,从根本上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让新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挺直了脊梁,提升了国际地位。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发展的岁月静好,更应铭记这些科学先驱们挥洒的青春和热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国芯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无芯之痛”。从中兴事件到华为制裁,一次次技术封锁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因此,这两天我总问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微电子人能否传承先辈们的两弹一星精神,拿起新时代的算盘,在芯片领域书写奇迹?”。

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点,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两弹精神。

面对芯片技术封锁,我们要继承“两弹一星”精神,以“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的志气,像当年用算盘计算原子弹数据一样,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第二点,应协同攻坚,共克难题。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产物,芯片技术的突破绝非一人之功,微电子人应发扬"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克芯片技术难题,让中国芯诞生于这片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沃土之中。

第三点,应胸怀家国,勇担时代使命。

我们要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胸怀,把个人理想融入芯片强国的时代使命,用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芯。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每一个微电子人的手里,我们要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在芯片人才培养实践中,应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思想,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育人要求深度融合,培养“长着中国脸,有着中国心,有着中国情,富含中国味”的人,不断为国家芯片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从原子弹到中国芯,变的只是技术领域,不变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历史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科技真正挺起脊梁。这种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民族在科技长征路上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两弹一星”事业的一本好书

图片25

这是一部系统的介绍12大航天器,串联中国航天的大事记,并对这些航天器的简介、命名、结构特色、发射历程、取得成就等知识点进行系统的科普作品,由科普创作团队“航编客”汇聚航空航天、科普写作、插画设计等多方面的精英人才,以传播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为己任进行创作。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对头顶浩瀚的星空怀有无限的向往,从夸父逐日、万户飞天到长征护航、北斗指路,天问在星际探火、天宫在太空遨游,中国航天探索无垠的脚步从未停下。从浪漫化的想象到物理意义上的抵达,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征程,更是一群人、一个国家自强不息的证明。在这段征程中,中国航天人创造了璀璨的穹顶之诗,也诞生了众多富有代表性且命名极具中国特色的航天器。

 ——节选自《中国航天:穹顶之诗》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