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风霜雨雪 顶天立地 | 纪念张爱萍将军逝世22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7-05

张爱萍

(1910年1月9日一2003年7月5日)


毛泽东说他:“好犯上!”

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

邓小平说:“军中有两个人惹不起,

他就是其中一个!”

他便是

开国上将张爱萍

他说:“再穷的叫花子,

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他不仅是邓小平口中的“惹不起”,

他更让中国在世界上变得惹不起!


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图|开辟苏皖抗日根据地时的张爱萍

图|张爱萍在一江山岛登陆战前线指挥

图|毛泽东主席接见人民海军初创人员

挥剑决浮云,铸剑安天下。张爱萍将军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在多个历史关键时期立下了不朽功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爱萍投身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保卫和巩固苏区贡献力量,凭军事才能与果敢指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红军将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深入华中敌后,创建多块抗日根据地,为壮大抗日力量、巩固统一战线立下大功;解放战争号角吹响,张爱萍率部队转战华东、中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不朽功勋;他临危受命,组建海军,从无到有搭建起海上钢铁长城;他成功指挥一江山岛战役,以非凡谋略和果敢行动打出威名,捍卫国家尊严与领土主权;他投身国防科技领域,铸就大国安全盾牌,让我国国防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上的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发展“两弹一星”。1959年9月,张爱萍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会战,先后四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图|马兰基地

组建于上世纪的西北核试验基地,位于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张爱萍却把这片贫瘠的地方命名为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把接待站改名为“甘草泉”。他说:“沙漠里缺水,接待站就像甘甜的泉水一样重要”。也给荒漠平添了几分生机。后来在回京汇报时,他把一束当地的马兰花送给周总理,说:“中国的原子弹团队,工作在鲜花盛开的地方。”

图|张爱萍将马兰花送给周总理

在马兰,张爱萍和科研专家、军人们一起吃住、工作在大戈壁上,当时《解放军画报》的记者拍下张爱萍身穿防化服的照片,该记者说:开国上将穿防化服,戴防毒面具的照片只此一张。

图|1964年张爱萍将军在戈壁滩核试验场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张爱萍最牵挂的就是东方红二号卫星。1984年4月16日,东方红二号卫星成功定点,电视里终于有了中国自己的卫星直播信号,昆明、乌鲁木齐等地的居民第一次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新闻联播》,而在此之前,收看同样一段节目,却要等上整整7天。1984年4月18日上午10时,张爱萍通过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实现了北京和新疆间的第一次卫星通话,电话接通后,张爱萍扔下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大声说:“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王恩茂回答:“我这就派人给你送过去!”

1983年的九院之行

1983年5月,巴山蜀水适值春夏之交,到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坐落在梓潼县长卿山下的二机部(核工业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大院,这时迎来了一位中央领导人——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自从1958年在北京建立九所开始,到青海221厂草原大会战,以及新疆马兰基地的核试验,九院的“两弹”研制工作一直都是在张爱萍将军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这次张老将军的九院之行,无论是对九院自身建设,还是国家的国防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为了保家卫国、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党中央毅然作出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避免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与空中袭击,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便隐匿于四川大三线的深山密林之中。

建设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902基地”,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基地除了指挥机关及其医院、后勤和运输等服务部门在梓潼县城周围以外,其他研究所都分布在附近好几个县的大山里头,环境恶劣、工作分散,各所与院机关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都得用汽车,来往一次至少就要两三天,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九院核武器研制的工作效率。

1983年5月16日,张爱萍将军以及陈彬主任、谭启龙书记和杨析综省长等一行人离开绵阳,乘汽车前往梓潼,正式开启了对九院的视察之旅。当时张爱萍将军已经是73岁高龄,需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尽管如此,他在一星期内对分散在四处山沟里的研究所依次实地调研,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最讲科学的现代高科技研究部门,却在建设布局上最不科学。

当时的九院院长是邓稼先,副院长陈能宽,党委书记李英杰。张爱萍早把他们以及科学家程开甲、于敏、彭桓武等,视为老朋友了。故友久别重逢,又是劫后重逢,张爱萍同该院领导及许多科学家都很激动。他即兴在长卿山下书赠九院同志:二十二年难忘情,崎岖道路信踏平。屡建殊勋震寰宇,更创奇迹惊鬼神。

学院青年教师朗诵——《在长卿山下书赠九院同志》


把“羊拉屎”改成“牛拉屎”

在全院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上,他作报告提出了要改变九院布局的思路,说:“当年国防工业布局就是山、散、洞,你们这个902地区这么分散,就像羊拉屎一样,而且是走着拉,稀稀拉拉一大片。这种情况不仅科研生产不好办,物质供应、福利和文化生活也难办。”

图|张爱萍将军在院部机关礼堂作报告,右起:谭启龙 张爱萍 杨析综 陈彬 邓稼先

“怎样改造呢?就是要把羊拉屎改成牛拉屎,牛拉屎是一拉一大堆,集中在一起,这比羊拉屎更好一点。我和四川省委的同志商量过了,他们支持这样的办法!”老将军的讲话,在会场上博得了与会干部们一次次的热烈掌声。会后,全九院广大职工奔走相告,群情振奋。

图|张爱萍将军在院部机关大院里与院部机关和总体部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交谈,他的两侧分别为国防科委陈彬主任(穿军装者)和九院李英杰书记

图|张爱萍将军为院部俱乐部题词:直向凌云莫回首,九峰顶天砥中流。

将军身后二人分别是李英杰书记和孙维昌副书记,夫人李又兰身后为邓稼先院长,最右后侧为陈能宽副院长

 

游七曲山大庙诗词唱和

5月18日上午,张爱萍将军与谭启龙书记、杨析综省长等一行从院部乘汽车,来到坐落于梓潼县城北郊外的七曲山游览。

图|张爱萍将军在七曲山大庙内的留影,左起:吴益三、陈彬、邓稼先、张爱萍、陈能宽、谭启龙、杨析综、李英杰

在游览七曲山的过程中,最让人乐道的是张爱萍将军与陈能宽副院长以《清平乐》的词牌所赋写的唱和词。陈能宽先赋的一首题为《清平乐·游大庙山》,词曰:登临旧殿,笑却功名愿。跨过磐陀喜身健,丹桂晋柏堪羡。潼江潇洒九弯,引来学府尖端。君问志同友好,犹战七曲众山。词中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军对九院同志的问候和关心,以及九院同志在科研第一线战斗的决心。

张爱萍将军在当天晚上,即以同词牌同韵写下了《清平乐·游七曲山赠陈能宽同志》,词曰:劫后相见,兴来游古殿。晋柏宋鼎细细看,同行无不赞叹。七曲石陀盘桓,九弯橦水急湍。满眼丰收美景,巴山却话草原。

学院青年教师朗诵——《清平乐·游七曲山赠陈能宽同志》

张爱萍将军的这次视察九院之行,对于九院随及展开的布局大调整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根据他的指示,九院很快在6月初就成立了由李英杰牵头的九院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并很快编制出了《九院布局调整方案汇报提纲》。6月中旬,张爱萍将军在成都听取了布局调整领导小组的汇报,随及亲自向中央领导提出了“一律集中到绵阳市郊”、“经费三年半约需三亿元”和“迅速上马”的决策建议。1983年9月,中央正式批准了这一项目,“839工程”遂就此成名。

今天,坐落在绵阳涪江边的科学城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从学校到医院,从街道到科研大楼,到处都能看到这位老将军心血的痕迹,它以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为共和国输送着强大的核能量。


今天,是爱萍将军逝世22周年的日子

一生的戎马生涯

张爱萍将军的每一项赫赫功勋

都足以镌刻在共和国史册!

也书写了他自己的座右铭:

“勿逐名利自蒙耻 善辨伪真羞奴颜”

半生戎马生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用一生诠释了一位合格的共产党人。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

都应该传承这份红色基因

勇担使命 勇往直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爱萍传(上、下卷)》东方鹤著,人民出版社,2000;

2.《神剑之歌》张爱萍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九院在梓潼之印记》政协梓潼县委员会编,内部资料,2019;

4.纪录片《梦怀青萍——开国上将张爱萍》。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