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把国家命运扛在肩头的核物理学家——胡仁宇

  • 发布时间:2025-07-20

他是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

为核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先后参与组织指挥6次核试验

却谦虚总结自己

“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

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奖项

但他从未忘记初心

“自己的前途始终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胡仁宇

胡仁宇,1931年7月20日出生,浙江江山人,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8月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8年秋奉调回国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工作,历任副部主任、副所长、副院长,1986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6年、1989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展览—胡仁宇专题


投身“两弹”事业,他说:“为人民服务,不虚度此生”

1949年,18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大二学生胡仁宇申请换专业——从电机系转到物理系。他认为,刚刚诞生并将迎来大建设的新中国,需要更多理科方面的人才。翌年,他又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个人都想着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为美好的新中国。胡仁宇的想法也很简单:自己的前途始终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52年,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在这里,前辈科学家们为胡仁宇打开了核科学研究的大门,胡仁宇由此真正开始接触核科学。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到入党初心,他回忆起1949年那个清晨,出门看见在屋外冒雨受冻、不愿扰民的解放军,“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们。从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也该做和解放军一样的事,我愿意献身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不虚度此生。”1958年,正在苏联攻读研究生的胡仁宇回国探亲,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动员下,他毅然服从组织决定,没有再返回莫斯科,而是踏进了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中物院前身)的大门,投身于国防尖端科学研究。

图|工作中的胡仁宇

胡仁宇来到二机部九局,和王方定一起组建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中国开始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在王淦昌 、朱光亚、何泽慧、刘允斌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下,胡仁宇和王方定、赖祖武等同事一道,带领一批年轻大学生夜以继日地投入科研工作中,建立了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完成了中子源的制备、脉冲中子的测量和临界质量的测定,圆满地完成了原子弹试验前这个领域应该承担的任务。


没有一个为自己将来打算,只想为国家完成这个任务

“那是一段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反正无论如何不能拖原子弹研制的后腿”,谈起那段经历,胡仁宇很激动,也很怀念。1963年,胡仁宇被任命为国家首次核试验第九作业队内球组组长,与众多科研人员迁往青海某核试验基地。内球组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保证“596”核心部件——内球运输、组装的临界安全;二是把中子源放到应该放置的部位上。为了在运输过程中减少震动带来的损害,他们将内球放置在一个充满氩气的鸟笼状金属容器里,并用硬弹簧固定在塞满棉被的木箱中,运输途中,胡仁宇一刻不敢松懈,和同事昼夜不分、轮流看守,直至抵达新疆核试验基地机场将内球交付并安装完毕时,路途的艰辛劳顿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才稍得缓释。

图|1964年10月16日,胡仁宇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接下来就是装配和等待起爆。“我是起爆前最后一批撤退的,1964年10月16日清早起来拆帐篷,那个时候温度已经很低了,扳手钳子很凉,手很冷。完了之后退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山包上等起爆。”胡仁宇听从指令,戴着墨镜、趴在地上,掐着表默默等待起爆时间的到来,随着一声干净利落的“起爆!”在西北大漠上空一朵蘑菇云冉冉升起,这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胡仁宇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2019年在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胡仁宇回忆起参与“两弹”研制的经历,“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所有参加制造的人没有一个为名为利为自己将来打算,只想为国家完成这个任务”。

胡仁宇院士做客央视《故事里的中国》接受董卿采访


掌舵中物院,他坦言:“个人的事都可以是小事,但国家的事一定是大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前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胡仁宇和团队投入二代核武器研制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他与邓稼先、于敏、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图|1984年,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场合影从左到右:高潮、陈能宽、李英杰、邓稼先、于敏、胡仁宇

1986年,胡仁宇接过邓稼先的接力棒,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从调研、论证到设计、实验,他一直承担着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决策人的角色,先后10余次参与核试验,其中由他组织指挥的有6次,每一次都亲临现场。上世纪90年代,在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分析研判下,胡仁宇积极推进中物院“二次创业”,领导中物院在确保完成军品研制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出应有贡献。胡仁宇曾坦言,在担任院长期间没有一天能睡好觉,“个人的事都可以是小事,但国家的事一定是大事,半点马虎不得。”

图|1987年5月时任九院院长胡仁宇重返第一颗原子弹爆心

作为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他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在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谈到毕生所从事的核物理事业,他却说,“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核试验在他眼里,各方面工作都是“强耦合”的,“就像木桶有短板不行,有缝隙也不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奋斗、协同攻关的结果。

“您会怎么样来总结自己这一辈子?”在采访中,面对主持人董卿的提问,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胡仁宇院士谦逊道“我不敢说我做得最好,但是我尽力而为了,我没有虚度此生,可以悄然离去了”。

从导弹划破天际的轰鸣,到原子弹、氢弹引爆时的惊天巨响,从核潜艇在深海中留下的静默航迹,到核电站机组平稳运转的蓝色光芒,这一连串振奋人心的突破,串联起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壮阔长卷。而胡仁宇院士的人生轨迹,正是这幅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61年前,戈壁滩上那声穿越时空的欢呼,是他与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奏响的时代强音;61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望这段历史,那份凝结在岁月中的精神,依然如不灭的火种,在我们心中熊熊燃烧。岁月流转,精神永恒。这,就是胡仁宇院士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出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 “从0到1” 的传奇,让61年前的欢呼,在更远的未来依然回荡!




参考文献:

[1] 孙勤:《核铸强国梦 60位核科技院士专家访谈录》,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9页。

[2] 徐忠友.“两弹”功臣胡仁宇[J].今日浙江,2008,(20):60-61.

[3] 胡干达.“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继任者——胡仁宇[J].瞭望周刊,1990,(01):26-27.

[4] 央视栏目:《故事里的中国》。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