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说:“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在他看来
自己所做的工作
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
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
并不是个人的功劳
他说:
“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他就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江苏吴县(现江苏苏州),中共党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光学研究,1942年王大珩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到中国。1951年筹建仪器馆(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任馆长(所长)。 1960年任“150工程”总工程师,1962年开始分别组建长春光机所西安分所、上海分所、大邑光电所、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是“东方红号”地面设备组负责人, 是“863”计划创导者,参与和领导了中国科学院卫星工程,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首台航天相机,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等,是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2月被追授“改革先锋”称号。
中国光学奠基人 王大珩——《星空清华》系列
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在两年后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8年,王大珩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回到祖国,担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而在当时,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些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远远不能适应需求。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次年,仪器馆在长春建成,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被任命为代理馆长、所长。此时国家急需大量科学仪器,但当时国内想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 面对国家光学事业的空白,王大珩带领团队从零做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光学玻璃的研制工作中。1953年底,他们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图|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之后,在王大珩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10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起了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光学镀膜、光学计量测试等10多个学科的工艺和技术基础,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一举改变了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光学成果,史称“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指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我国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也轰动了全国科技界。 新中国国防光学技术的开拓者 王大珩不仅在光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为了巩固国防,党中央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原子弹、导弹技术。其中,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弹道测量系统就是重要课题之一。对长春光机所来说,要接受代号为“150工程”这样重大的项目,困难很多。 王大珩以极大的勇气接受了任务,并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从设计、加工工艺到装配调试都亲自过问,使整个工程从模型试验到技术设计再到加工安装调试顺利完成。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王大珩带领科研人员,在既无经验借鉴,又无参照物参考的艰难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并节省了研制时间。由他主持改装的测量核爆火球尺寸的高速摄影机,成功记录下首次原子弹爆炸的珍贵影像,为我国核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1965年,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国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型光学电影经纬仪”。时至今日,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王大珩在电影经纬仪前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王大珩参与卫星大总体工作,任设计组副组长。随着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要求高分辨率光学系统,既要能经得住自动拍摄震颤,又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同事们肩上。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拍摄的资料,成功看到了清晰的地面图像。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大型光学设备。这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循,一切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 在开展国防光学任务的过程中,王大珩认为,研究所应该走“一竿子”的模式。这意味着研究所不仅要负责研究设计工作,还要承担精密机械与仪器的制造和生产任务。“实践证明,这样做使科研与实际结合,既争取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可以取得又好又快的效果,还锻炼了一支科研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人才队伍。”王大珩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国内许多工程技术型研究所的办所方针起到了指导作用,也为培养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光学领域“大工匠”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科技战略部署的推动者 王大珩不仅是一位光学家,更是难得的战略科学家。他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在关注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在世界各国引发的反应和应对策略后,1986年,他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不久后,国务院组织专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论证,并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便是举世瞩目的“863”计划,成为推动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图|“863计划”4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大珩就极具前瞻性地考虑工程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1992年4月,王大珩与张光斗、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六人联合署名,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王大珩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团成员,在工程院的发展中继续倾注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4月,王大珩与张光斗、师昌绪等联名向党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 王大珩一直在关心中国的航空工业,尤其是大型飞机问题。为了了解大飞机研制是否已经完全具备条件了,2000年11月21日,王大珩前往上海飞机制造厂考察。这次考察,王大珩详细了解了飞机的制造过程,他从飞机的零件是怎么造的开始看,顺着原料的流程在车间里面从头走到尾,他把整个生产线都看了一遍,他一边看还一边仔细询问在场的车间工人,这个原料和配件有什么作用,是从哪里来的。当他得知这些零部件是出口给波音公司的,而且工艺和生产手段和美国的波音公司一模一样时,王大珩暗暗点头,心里有数了。 2000年11月21日,王大珩考察上海飞机制造厂在运10-飞机旁 2001年6月,王大珩认为时不我待,建议成立了《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咨询课题组,两院有关学部即刻开展了咨询课题的研究工作。后来经过项目组多次会议讨论,课题改为《从大型飞机发展看我国航空工业存在问题和对策》,后来决定以军用运输机为大飞机研制的突破口。2002年5月,课题组完成了研究报告《关于把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的建议》,向国家郑重提出建议:大型军用运输机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急需装备,是我军武器装备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稳定,加紧发展时不可待。该报告于2002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审阅后上报给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并经过几位国家领导人审阅。其中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审阅后批语:“赞成专家意见,这是一件争取主动、军民两利的好事,建议在国家财力可能情况下予以积极考虑。”为什么屡屡为发展高科技奔走呼号?从王大珩的一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 尽管王大珩功勋卓著,但他始终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他认为,工作都是大家做的,不该系千万功劳于一身。 回国60多年来,王大珩自己很少发表科技论文,而经他审定的文章、报告、讲义、规划却车载斗量。有人请他介绍新中国光学发展历史,谈起别人的贡献他如数家珍:谁做了哪些工作,在什么条件下解决了什么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一清二楚;而提到自己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决不夸耀自己个人的作用。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经常说,“所有经历的事件和变迁,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经济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王大珩委托秘书蔡恒源带去一份特别的嘱托:已值耄耋的王大珩这几年身体不太好,但一直关心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有件事他一直放心不下,就是很多人把他称作“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王大珩认为这样不妥。王大珩说:“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就是一位老科学家的精神之光。 王大珩曾经总结了十六个字,即“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传承创新、寻优勇进”。这是他对科学精神的凝练与总结。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这十六个字,希望科学家精神能代代相承,光芒永存!从光学专家到战略科学家,他用一生践行着赤诚报国、矢志创新的崇高理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是王大珩院士逝世14周年纪念日。斯人已逝,他的研究成果、精神财富,化作“一道光”,指引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畏艰难,再创辉煌! 参考资料: [1] 胡晓菁:《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王大珩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 王大珩:永远的追光者[N].中国档案报,2021-07-16. [3] 温才妃,周学飞.王大珩:爱淘“宝”的光学专家[N].中国科学报,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