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0日,一声轰鸣划破天际——“风暴一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枚诞生于特殊年代的火箭,在53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其突破与阵痛,诉说着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突围故事。 一、岁月中的使命:不懈奋斗下铸成航天高地 1969年8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的一句指示掷地有声:“上海不仅可以搞导弹,也可以搞火箭和卫星”。两个多月后,“701工程”正式启动,以上海机电二局为核心,一场举全市之力的航天攻坚战就此打响。火箭得名“风暴”,既烙印着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更隐喻着中国航天在困境中不断突围的坚定决心。 彼时的上海,虽有工业基础却无太多火箭研制经验。科研人员带着干粮奔赴七机部取经,不仅许多图纸资料靠手抄笔录,关键设备还要东凑西补。棘手的AK-8材料焊接难题,更是让众多科研人员束手无策。直到全国劳模唐应斌带领5人小组另辟蹊径,从控制焊接应力入手,方才一个月内突破了这项技术难题,创造了特种材料焊接的奇迹。 计算机人才缺乏,就从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抽调骨干;弹道程序设计卡壳,市701办公室连夜求援上海计算中心。从设计到整箭试车出厂仅用15个月,这群航天人用风暴、火箭般的速度,在动荡年代筑起了中国航天的南方高地。 周恩来总理接待全国劳模唐应斌 二、惊雷中的突破:改写中国航天纪录的两次飞跃 1975年7月26日,“风暴一号”将1107公斤的“长空一号”卫星送入轨道。这个重量是“东方红一号”的6倍多,一举创下国内有效载荷最重纪录。为实现这一突破,科研人员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0%,运用速度导引与高度导引相结合的混合导引方案,让卫星入轨精度达到新高度。国外媒体评价:“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跨入新阶段”。 更惊人的突破在1981年到来。9月20日清晨,“风暴一号”托举三颗卫星直冲云霄,7分20秒内完成三次分离,精准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一箭三星发射,当时全球仅美苏法实现过类似壮举。鲜为人知的是,这次成功背后藏着1979年的失败隐痛——因游动发动机涡轮泵故障,火箭在飞行297秒后自行关机,失稳自毁。科研人员用44天完成改进,经过慎重验证,终于让“一箭三星”从构想变为现实。 1975年7月28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三、风暴后的传承:11次发射背后的精神密码 在11次发射历程中,“风暴一号”7胜4负的成绩单,写满了探索的艰辛。1973年至1978年间的四次失败,暴露了特殊年代“重进度轻质量”的局限,也让中国航天人更深刻理解了“尊重客观规律”的分量。 1985年,“风暴一号”以“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而它的技术基因并未随发射终止而消逝——其成熟技术融入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等火箭,让上海的航天血脉延续至今。从海南发射场的长征七号,到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都能找到“风暴一号”的技术回响。 53年过去,酒泉发射场的轰鸣声早已远去,但“风暴一号”留下的不只是纪录。当我们回望那11次发射,看到的是一群人在特殊时代中坚守初心,在封锁中自主创新,在失败中砥砺前行。这种精神,恰是中国航天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的密码,也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时代启示:真正的风暴,永远诞生于突破困境的勇气之中! 长征四号甲 参考文献 1. 游本凤:《鲜为人知的“风暴一号”》,新民周刊,2022。 2. 游本凤:《与钱学森密切相关的“风暴一号”火箭》,钱学森研究,2016。 3. 任长胜 赵聪 所轩:《黄浦江畔的这家研究所,为国铸剑走过辉煌63年》,中国航天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