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这篇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是程开甲一生最凝练的注脚。今天,我们迎来这位“两弹一星”功勋诞辰107周年,回望他与祖国命运同频共振的世纪人生,那些镌刻在戈壁滩上的足迹,至今仍在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一、丹心曾寄海外客,壮志终归国中魂
1918年8月,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潮激荡的乱世。1937年夏,刚高中毕业的他目睹卢沟桥事变爆发,山河破碎的痛楚成为他青年时代最深刻的烙印。这一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却不得不跟随学校踏上西迁之路——从浙江到江西,再到广西,最终抵达贵州,在“流亡的大学”里完成学业。在颠沛流离的求学途中,程开甲在笔记本上写下振聋发聩的誓言:“中国挨打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药方:科学救国。”这段在敌机轰炸间隙坚持求学的经历,让科学救国的信念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46年,经李约瑟力荐,程开甲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玻恩。在英伦三岛,他虽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却真切体会到“弱国无尊严”的滋味:房东因他是中国人拒租好房,商店老板对他使用支票充满怀疑。这些屈辱让他清醒认识到:“个人的荣辱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的爆发,让程开甲看到新中国挺立的脊梁。当时他已在英国学术界站稳脚跟,却毅然放弃优渥条件,于1950年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有人后来问他是否后悔,他坦然作答:“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个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学家,绝不会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程开甲在南京大学执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国家需要发展金属物理的应用研究时,他毫不犹豫进行研究转向;当国家召唤他参与原子弹研制时,他又放下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头开始钻研全新领域。这种“党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赤诚,正是老一辈科学家最动人的底色。
程开甲(后左一),玻恩(前右一)
二、铸剑锋指荒漠天,挥毫敢为天下功
1960年7月,一纸调令将程开甲送往二机部九所。当时的中国,既面临苏联撤走专家的技术封锁,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的物资匮乏,研制原子弹无异于“在荒漠上建大厦”。在核武器研究所,程开甲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理论和爆轰物理研究。面对团队成员理论知识不足的现状,他每晚在灯下备课,系统讲授托马斯—费米理论和固体物理等知识,手把手教大家查阅外文文献。那些日子里,他率领科研人员废寝忘食,不时饿着肚子工作,实在撑不住就喝几口冷水,在沙发上蜷一会儿又继续演算。
程开甲的专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有次去食堂打饭,他把饭票递给师傅,却脱口而出:“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直到邓稼先提醒,他才回过神来。吃饭时,他用筷子在桌上写公式的场景,成为同事们记忆中深刻的画面。经过半年攻坚,程开甲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总体力学设计提供了关键依据。负责结构设计的郭永怀激动地说:“这个方程解决了大难题!”
1962年,程开甲正式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最高技术负责人。面对苏联专家“给颗原子弹也弄不响”的嘲讽,他带领团队从仅有的《爆炸波》一书和零星谈话资料入手,持续收集研究国外相关最新资料,反复论证试验方案。当他提出采用百米高铁塔进行静态试验(塔爆)时,不少专家表示担忧,但他坚持科学论证,主持起草的试验纲要最终获国防科委批准。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当确认试验成功的通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消息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程开甲马不停蹄投入氢弹研制。针对氢弹试验当量更大、沾染更严重的问题,他率领团队提出“在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的地面上适用水泥加以固定,以此减少尘土的卷入”的创新方案。为验证理论,他带着技术骨干在戈壁滩用常规炸药做化爆模拟,最终确保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圆满成功。
从1962到1984年,程开甲为我国核试验发展做出了难以言喻的巨大贡献。盛夏的戈壁地表温度超过50℃,他和同事们顶着烈日安装设备;严冬气温低至-30℃,他们在寒风中坚持调试仪器。正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他们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32个月的奇迹,比美国短了4年8个月。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三、群情共聚凌云志,众志同擎强国图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巨大且少有的科技协同攻关。毛泽东同志“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成为程开甲团队的行动指南。在中央专委统筹下,全国900多个单位、数十万人参与协作,攻克近千项重大课题。作为试验现场总指挥,程开甲深谙协同的重要性。在原子弹塔爆准备阶段,他组织核物理、力学、光学等多个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仅用一年多就完成从理论设计到场地建设的全部工作。每次试验前,他都要召集各部门开协调会,把技术参数精确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1967年空投氢弹试验前,为确保投弹机安全,程开甲率先采取固体火箭取样的方法和改变投弹机飞行方向的策略。这两项方案涉及航空、火箭、核物理等多个领域,他带领跨学科团队反复推演,最终在试验中完美落地,为后续武器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数据。
1969年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中,程开甲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解决了地下核爆的安全难题。掌握平洞技术后,他又提出竖井核试验建议,经过不懈联合攻关,1978年10月竖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核试验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这种协同创新的精神,在程开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常强调,一个人的能力有限,集体的力量无穷。在他带领下,试验基地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迅速成长,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储备了宝贵人才。
程开甲(左二)与科研人员探讨技术问题
四、薪火昭燃千古意,精神传照万代春
1999年9月18日,程开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23位获奖者中,有21位是留学归国科学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内涵。2017年获得“八一勋章”时,99岁的程开甲已无法站立,但他仍坚持让家人将自己推到现场亲自领奖。2018年,他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的评价,恰是他一生的写照。程开甲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信念,让他在70年科研生涯中,无论面对学术诱惑还是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如今,罗布泊的黄沙早已掩盖了当年的试验痕迹,但程开甲和同事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芯片研发、航天探索等“卡脖子”领域,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正延续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血脉。107载岁月流转,程开甲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名利加身,而在于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真正的不朽,不在于生命长度,而在于为民族留下精神火种。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那颗以“程开甲”命名的小行星仍在闪耀,正如他毕生追求的那样——用科学之光,照亮祖国前行的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程开甲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播下的精神种子,正在新时代结出丰硕果实。
这,便是对程开甲最好的纪念!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向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颁授奖旗。
(右五为程开甲)
参考文献
1. 熊杏林:《人民科学家程开甲》,明天出版社,2022。
2. 熊杏林:《程开甲的故事》,人民出版社,2022。
3. 李琼:《崇高荣耀:二十三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4. 郭传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载《科普研究》2023年第1期。
5. 王兆宁,李生燕:《“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价值》,载《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