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一年倏忽,风范永存——缅怀周光召先生

  • 发布时间:2025-08-17

今天,是周光召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将科研人生黄金岁月全部奉献给祖国核事业的科学家,虽已远去,但其在核理论研究领域留下的智慧印记、培育的科研作风、发扬的家国情怀,仍如温煦长风般吹散着后人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一、临危受命,筑牢核盾基石

1961年初,为响应国家号召,在世界粒子物理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周光召,毅然中断在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的工作,于5月进入二机部九所一室(后改称理论部),担任第一副主任,协助邓稼先负责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与组织工作。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此后近20年,自己的名字将与中国核武器事业紧密相连。

核武器研制是涉及多学科交融的大科学工程,物理原理研究和理论设计是第一道关键工序。周光召凭借深厚的数理功底,为原子弹研制攻克了诸多难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用“最大功原理”扫清原子弹设计的“拦路虎”。这一突破不仅推动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进程,更重要的是,它为核武器理论研究确立了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准则,让后续研究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他深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亲自编写教材为年轻人授课,要求他们苦练基本功,通过推方程、研究差分格式、编制计算程序等方式,从科研计算中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每周1~2次的集中学习中,周光召总能迅速站到理论前沿,带领科研人员深入探索爆炸理论、辐射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原子弹、氢弹研制及后续战略核武器设计定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科研管理上,他协助邓稼先开展“科研小整风”,推行“三老四严”学风教育,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启用“科研工作日志”和“研究成果、物理参数专用手册”,有效解决了参数与计算结果交流中的混乱问题,保障了科研工作有序推进。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成为九所科研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

周光召(二排右2)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学术讨论会


二、勇攀高峰,助力氢弹突破

早在1963年下半年,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刚完成,周光召就展现出前瞻性,着手布置氢弹原理的先行探索。他组建了由苏肇冰、水鸿寿、王子修和张信威组成的4人研究小组,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工作。他们建立带热核反应的总体计算方程组,周光召从统计物理假定出发推导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反复推敲每一步近似的合理性;同时开展武器结构研究,发展出单流管和多流管程序,其中多流管程序后来发展为二维多流管程序,在氢弹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氢弹设计的关键在于实现热核点火和自持燃烧,周光召曾提出两种设想,虽经计算被否定,但这种多路探索的尝试同样具有价值。他在研究某结构设计途径时,发现了与传统激波不同的等温激波现象,算出间断面两侧的跳跃条件,并编写讲义授课。虽因研究重心问题与氢弹原理关键突破擦肩而过,但这些探索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5年夏天,周光召举办系列报告会,阐述对氢弹结构和爆炸原理的思考,吸引众多人员参与讨论,而后来氢弹设计原理的突破,证实了他关于氢弹构型非球形的猜测。同年下半年,于敏团队在上海“百日会战”取得关键进展后,周光召毫不犹豫放下手头研究,与邓稼先共同组织力量完善氢弹方案,尽显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

1973年4月,邓稼先调任九院领导后,周光召接替其成为九所科研工作负责人,团结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困难,圆满完成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理论设计任务。1982年,《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周光召作为重要贡献者位列其中。

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三、育人为本,传承科学薪火

周光召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慧眼识珠的育人者。他注重在工作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基础问题,让年轻人承担不同课题,并制定进度计划,助力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许多科研人员回忆,周光召安排的课题虽有难度,但他指导细致,会交代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文献,还会抽出时间听报告、参与讨论,日常也常到课题组了解进展,鼓励大家探讨疑问。在他的引领下,年轻科研人员学习热情高涨、成长迅速。

张信威院士就曾表示,在周光召身边耳濡目染,不仅能做好课题,更能学到做学问的思想和方法,对自身成长帮助极大。贺贤土院士也多次受其教诲,周光召曾对他强调,加强与核武器物理相关的基础研究,即便一时看不到与核武器的关联,对开拓思路、培养能力也意义重大。在这一鼓励下,贺贤土在完成国家任务之余投身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取得国际一流成果。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骨干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的工作,为10年后中子弹等新一代武器的突破做好了知识储备。

离开核武器研究领域后,周光召仍心系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由于历史原因,九所对外开放受限,他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后,力排众议举荐贺贤土、陈式刚等6位优秀青年科技骨干出国做访问学者。举荐过程困难重重,尤其是贺贤土因参与中子弹研制,出国计划屡遭波折,拖延达8年之久,但周光召始终不放弃,多方争取,最终促成其中4人顺利成行。这些学者回国后均成为各自领域领军人才。他的人才培养目光还投向少年英才。得知九所一位科研人员的小学儿子有特殊数学天分后,他立即联系教育部建议专门培养,并邀请孩子家长参加相关会议,尽显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图片4

1984年10月,贺贤土(左)与周光召(右)


四、结语

周光召先生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一生,功勋卓著却始终谦逊低调,从不主动谈及自己的贡献,真正诠释了“国士无双”的内涵。他的卓越才华、广阔胸怀、高瞻远瞩的识见,是中国核事业的宝贵财富,更是国防科技道路上的永恒指引。如今,周光召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核事业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吴明静:《深谋远虑的战略科学家 如师如兄的领路人——周光召先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二三事》,科技导报,2024。

2.新华社:《周光召同志生平》,新华网,2024。

3.武玥彤 田怡凡:《“我是十万分之一”,痛别“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光明网,2024。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