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骥
逝世42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们怀着崇敬之心
深切缅怀这位
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
“太空铺路者”
他用一生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
他的赤子情怀与科学品格
永远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一、筚路蓝缕:从地球物理到航天拓荒
1917年12月27日
钱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43年,毕业于
国立中央大学理化专业
并留校作助教,进修物理
1947年,担任中央研究院
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协助院长赵九章
开创地球物理研究
参与我国地震观测台站网的建立
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奠定基础
青年时期的钱骥
1957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钱骥敏锐意识到
空间技术将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
他毅然放弃深耕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
主动请缨转向卫星研制
1958年10月,钱骥作为“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成员
赴苏联考察却只看到卫星外壳
苏方拒绝透露任何核心技术
钱骥由衷感慨:
要走自己的路,
要靠自己实干,
要有自己实力。
1958年访苏部分代表(右二钱骥)
回国后
他与赵九章等人研究空间探测的思路
提出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的五条意见
从零开始搭建中国空间技术体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钱骥带领几十人的团队
在破旧的仓库里开展探空火箭研制
没有计算机
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推演数据
没有实验设备
就手工制作探测仪器
1964年,他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
为卫星发射提供关键支撑
这项技术后来
获得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
二、星耀苍穹:“东方红一号”的幕后总师
1965年,中国正式启动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
钱骥被任命为
“651”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
全面主持“东方红一号”总体方案设计
他提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设计目标
创新性地将《东方红》乐曲融入卫星载荷
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向周总理汇报方案时
总理风趣地说:
“我们的卫星设计师也姓钱啊,搞尖端离不开‘钱’”
钱骥坚定回应:
“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一计划”
他带领团队攻克多种核心技术
组织全国200多个单位协同攻关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划破夜空
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三、精神丰碑:甘当铺路石的赤子情怀
钱骥的办公室里
常年摆放着一张字条
“事业就是生命,甘当铺路石”
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74年,他投身返回式卫星研制
提出“以遥感应用为主”的设计思路
推动中国遥感技术从无到有
1979年,他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主导制定空间技术十年发展规划
前瞻性布局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领域
为后续航天事业发展埋下伏笔
1983年,积劳成疾的钱骥
因胆囊癌住进了医院
在与病痛斗争的日子里
他仍魂牵梦绕着卫星事业
501部副主任看他的时候
钱骥第一句话说的就是
“我见到了你们那个设备,做得很好……”
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钱老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国家空间道路的发展
留下的几万张文献卡片
是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的见证
钱学森曾评价
“钱骥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
钱骥留下的文献卡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
传承钱骥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
“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从“东方红”到“北斗”
从“神舟”到“嫦娥”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无数像钱骥这样的
“太空铺路者”的心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讯.《钱骥:隐秘而伟大》
2.黄希.《揭秘“东方红一号”——许一世年华 只为那颗“中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