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走自己的路——缅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

  • 发布时间:2025-09-03

2025年9月3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诞辰103年纪念日,谨以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校本教材《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中姚桐斌篇章——“走自己的路”一文,缅怀这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的奠基人。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无锡人。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他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震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走自己的路》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江泽民为诸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后,他说:“广大研制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他们攻破了几千个重大的技术难关,制造了几十万台件设备、仪器、仪表。他们知难而进,奋力求新,不仅使研制工作在较短时期内连续取得重大成功,而且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独立地掌握国防和航天的尖端技术。”

讲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老人名叫彭洁清,或许你未曾听过这个名字,但提及她的丈夫,相信许多人都有所耳闻。

他叫姚桐斌,是我国火箭材料及工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正是有了他,中国航天材料事业得以从一无所有,跃进到了世界第一阵营,让神舟飞船顺利上天,遨游太空。

1922年9月,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的一个寒门家庭。在艰难的岁月里,姚桐斌始终坚持“我要上学”。1945年8月,靠着勤学、踏实,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业系,并于1946年顺利通过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

1947年,姚桐斌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从事金属流动性和粘性的研究,于1951年获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

“我们这些后代也应该为祖国多做些贡献,使中国在科技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姚桐斌在心中始终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1957年,姚桐斌结束留学生涯,踏上回国轮船,投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调姚桐斌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材料研究室工作。新材料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形象地把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大型设备等比作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姚桐斌承担的任务之重,但那时材料研究室只有12名大学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没有任何仪器设备,他们要从零开始。

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卖给我国一枚较为落后的导弹并附带了一套代号为“8102”的图纸资料。材料研究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和消化苏联的图纸资料。

按照“8102”资料中提出的工作模式,姚桐斌所主持的材料研究室是负责根据火箭设计部门提出的材料需求,向材料生产部门订货,并对材料产品进行检验的技术机构。人们把这种模式叫“抓两头”,即一头是火箭设计部门,另一头是材料研究和生产部门。这一模式在苏联行得通,因为当时苏联的航空工业也有了雄厚的基础,航天基础材料已能生产,各种材料研究机构已有相当规模。但这种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工业基础落后的新中国。

针对我国航空工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姚桐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火箭材料研发思路——“抓两头,带中间”。“中间”就是姚桐斌主持的材料研究室,除了要了解设计部门所需材料及其应用的特点,及时把它们下达给国内的材料研究、生产部门外,还要对新研制的材料进行接近导弹实际工作条件的性能试验。

高温至几千摄氏度,低温至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试验;高温至几千摄氏度,伴有气流冲刷的烧蚀材料筛选试验;快速或长期的材料储存、老化试验、腐蚀试验、高强度高频率疲劳试验,等等。

这些都是开创性工作,既没有试验方法也没有试验设备,需要发动全国的研制力量来完成。

姚桐斌深知任务的艰巨性,但他并未退缩,先后向聂荣臻元帅及导弹研究院领导钱学森等同志汇报了他的这一思路,接着他就将“带中间”想法付诸实施,他建议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会议作为大协作的准备。

3b8abc1579093ebf1b600c8dc61f271e

工作中的姚桐斌

1961年3月21日,以国防部五院的名义,召开了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攻关会议,其目的是参照国外防热材料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导弹发展的要求,制订防热材料发展规划,提请国家组织协作攻关。

1961年5月30日至6月7日,姚桐斌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会议决定成立高温测试领导小组,姚桐斌任副组长。

1961年8月17日至31日,国家科委主持召开了“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会议组成领导小组,姚桐斌代表五院参加了领导小组。

1962年姚桐斌还主持了全国性的高温涂层会议,部署并总结火箭弹头及发动机所用的高温涂层的研制工作。1963年姚桐斌又主持召开了防热材料规划会议。

这一系列全国性的会议和措施,为姚桐斌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方针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促成了全国范围内航空材料、工艺、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的协作网络的建立。

一位曾任703所(材料研究室扩建)所长的航天材料专家的谈话可以说明,姚桐斌定下的“抓两头,带中间”研究方向对我国航天材料发展的影响。他说:“没有当时的‘带中间’这一块,我国材料及工艺这块会拉导弹型号任务的后腿。举个例子,比如说橡胶,开头叫我们‘抓两头’,拿到各工厂去试制,试制到最后有八种橡胶件过不了关,就拖了1059(仿制苏联P-2近程地地导弹的工程代号)的后腿。叫外单位搞,外单位又不明白你这儿的情况。我们有劲使不上,因为我们没有设备,自己不能做。拿到某橡胶设计研究院去做,结果干不出来,成了当时的拦路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带中间’。”

他继续赞扬道:“姚所长带领我们所结合中国的实际,能够研究出来让导弹上天的材料及工艺,这是他的贡献。他自力更生地领着我们这些刚从学校出来的人,抓两头带中间,既做到了全国大协作,又保证了自己研制成的关键部件,而且通过任务培养了一支队伍。姚所长为我们奠定了正确的科研方向。”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升空,到神舟飞天的壮丽景象,再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组网等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人始终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攻克一项项“卡脖子”核心技术,让中国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