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留给自己的,就是做事的乐趣——纪念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 发布时间:2025-10-06

2025年10月6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院士诞辰110周年。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潇洒风流总出尘”的科学巨匠,缅怀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的一生。

彭桓武

他不到30岁就名扬国际,却说“只是玩了一玩”

他是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却说“只是没当绊脚石”

他获得国家最高奖项,却坚持“这是集体的功勋”

他把100万奖金全部捐出,说“只是为了纪念”

他一个人生活30年,说“我有物理陪伴,不孤独”

他把一切都献给国家,留给自己的“只是做事的乐趣”

套用毛主席的话说,我觉得彭先生是一个高尚的科学家,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科学家。——朱光亚

彭先生是许多重要方面的开创者,在国家很需要,环境很困难的情况之下能够开拓起来,奠定基础,都是彭先生,彭先生是很有眼光的,不是拘泥于点点滴滴,而是从全局出发来做工作。我们也有很多很好的理论物理学家做出了很好的工作,但彭先生开拓完全不知道的新领域,并且责任非常重大,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于敏

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将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同辉。——李政道

彭先生最大特点就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性而为,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每一件也许在别人看起来都有一些特别,但他是非常真诚的。——周光召


“我只是玩了一玩”

在一次罕见的媒体采访中,当记者问起他作为“两弹一星”灵魂人物却鲜为人知时,彭桓武先生的回答让人意外:

“不对,我做的事比他们都少得多。‘两弹一星’我只是在那儿玩了一玩,从来没有当过第一把手。主要的组织是钱三强,实际受苦受难比较多的大概是王淦昌。”

“玩了一玩”——这是怎样的一种谦逊!

这位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研制中都发挥关键作用的科学家,硬是把自己的贡献说成:“没有阻碍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没有当绊脚石。”

记者追问他如何看待科学家和领导者两个角色,他说:“我对领导者的角色不敢当。我就做了一任所长,何祚庥副所长全权代理,完了,我什么也不管了。我根本不称职。”他甚至说自己当过三届人大代表、一届政协委员,“从未提过案,从未发过言,理应革职,我自己就给自己革职了。”

这就是彭桓武,一个把所有荣誉都推给别人,把自己藏在人群中的科学家。


不到30岁,名扬世界

但历史不会忘记。

1943年,还不到30岁的彭桓武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发表了轰动全球物理界的HHP理论。当记者提起这件事时,他说:

“头一个‘H’根本没做什么工作,挂他的名了;第二个是策划,出了个主意,不过他数学不行,物理想法行,数学不行。‘P’代表彭桓武,技术、制作是他做的。”

他的数学功底来自哪里?“在马克思·玻恩那儿,他有一个私人图书柜子,我可以随便看,虽然是德文的。我在那里学那些格廷根学派,那是数学老祖宗,几代都是数学名师在那儿,所以我的数学学得比较高深。”

玻恩教授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这样评价他的中国学生:“中国人彭桓武尤其聪明能干,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

彭桓武,193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彭桓武,1940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哲学博士


16岁的“清华四杰”

说到天才,不得不提彭桓武的求学经历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私塾老师说他“此童未学做赋却已能做赋”。他没上初中前就自学读完了整套《史记》和《先秦诸子》。到了中学,几何和物理一下子吸引了他:“比中国那一套老东西还是吸引人,我马上就变了。”

16岁,他只念了半年的“野鸡”中学,就进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六年,他严格遵循“主修物理、选修化学、旁听数学”的计划,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清华四杰”。

1938年,他考取庚子赔款唯一理论物理研究生名额,踏上开往英国的轮船。1940年、1945年相继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那年他才33岁。


偏激成就了执着

但这位天才科学家,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坦言自己“偏激得很厉”:“我把整个的礼教都偏激了,跟人不接触了,都偏激掉了。现在的话叫做什么——澡盆子扔了,把里头小孩都给扔了,我就是这样,所以公关是不行了。”

他不看悲伤的书。看《三国演义》,诸葛亮死了就不看了;看王淦昌的传记,一到伤心处就跳过去:“看起来挺难受的,干吗要去看呢?”社会新闻也很少看:“讲些什么没道理的事,坏事看起来使人生气,我又不会向他学习!”抗战时期,他甚至曾带着砒霜上路:“因为我不会对付他们,要日本人拦住我,怕问什么我一定出了问题,活不下来……”

但记者一语道破:“这种偏激用在科学上刚好是一种执著!”

彭桓武答:“也就是只能干这个事,不是执著,别的都不行,也就只好干这个了。”

这就是他——把所有的社会交往都“偏激”掉,全部精力投入科学研究的彭桓武。


一百万,只为纪念

1995年,80岁的彭桓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当时他身患多种疾病,有人劝他去美国看病。但他说:“对我说没用,我生活足够了,加这一百万不加这一百万,这一百万等于白搭。因为你一个人只能用那么多钱。大夫给我限制的,我只许吃一天一个鸡蛋,吃两个鸡蛋都不行,那个钱有什么用?”

他把这100万全部设立了“彭桓武纪念赠款”,奖励那些为核事业做过贡献的科学家。35个科学家,每人分到3万人民币。

记者问他,三万块钱能表达什么、能解决什么?

他答得很淡然:“没那个意思,就是表示纪念而已。就是纪念当初合作过、工作过就完了,就是个纪念的形式,这钱的多少没有什么用处。”


“我有物理陪伴我”

43岁结婚,老伴1977年去世,儿子远赴美国。76岁学会做饭,一个人独自生活了近30年。

记者问:“这些年你不觉得孤独吗?”

彭桓武的回答让人动容:“不孤独,我有物理,理论物理陪伴我,不孤独!”

难受的时候怎么办?“升华过去,就是升华。要实在难受就写诗,所以我那诗里就有三分之一是写我老伴儿。”

“升华”是什么?“就转移注意力,这是心理学的措施,转移注意力,干事去就完了,就没功夫去想这些废话了。”

80岁的他依然在研究广义相对论,57岁时开始学习连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拓扑学。他说:“科学家的追求还是做工作,这很清楚嘛!”


最后一面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去世前不久,他见了王淦昌最后一面。

王淦昌对他说:“我能做的都做了,再有工作我也做不了。”

这句话,或许也是彭桓武自己一生的写照。

在遗嘱中,他写道:丧仪从简,不举行任何会,骨灰不存任何公墓,归返自然。“两弹一星”金质奖章赠给军事博物馆,书赠送理论所图书馆。他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把50万积蓄捐给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记者曾问他:“您为国家做了这么多,您留给自己的是什么呢?”

彭桓武的回答简单而深刻:“留给自己的就是乐趣呀,做事的乐趣!”

这就是彭桓武

一个把自己“偏激”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一个在荣誉面前永远往后退的“两弹一星”科技专家

一个用一生追求“做事乐趣”的纯粹的人

110年前的今天

他来到这个世界

92年后,他归返自然

他的一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科学家最高的追求也无非就做工作”

在这个追逐名利的时代

重温彭桓武院士的事迹

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

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留给国家、时代、自己的又是什么?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致敬彭桓武院士




本文根据彭桓武先生生前罕见采访《大家》及公开资料整理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