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培训“星”报:9月班情总汇,请您查收~

  • 发布时间:2025-10-03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9月,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共承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核集团、东方电气集团、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民进上海市委、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人社厅等重点单位培训班次。

培训“星”风采

2

3

1

4

5

6

7

8

10

11

1299

外培班

13

15

14

16

培训“星”课堂

图片1

【专题教学:锚定新定位担当新使命奋力推 进四川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刘会英】

113

【专题教学:发扬斗争精神 提高斗争本领——论新时代伟大斗争——郝永平】

【专题教学:陈寒:领导与管理的艺术】

【专题教学:领导与管理的艺术——陈寒】

【专题教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张力】

【访谈教学:不忘初心跟党走,“两弹一星”铸国魂】

【访谈教学:不忘初心跟党走,“两弹一星”铸国魂】

现场教学

【参观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参观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51028172202

【参观长虹控股集团】

【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微党课: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微党课: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交流研讨

【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4

【座谈交流】2

学院“星”推荐

来自学院的一堂好课

微信图片_20251028172755

《黄河回响,时代新声——四川省合唱协会“合唱思政”赏析音乐会》

本期课程由四川省合唱协会、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主办。由川音大地合唱团、成都天之韵合唱团、绵阳师范学院梦之声合唱团承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协办。

艺术润心,思政铸魂。本堂合唱思政课让大家通过鉴赏经典艺术作品,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审美素养,从中深刻领悟党的历史、国家的历程,强化使命意识,服务于人民,贡献于时代。希望黄河的怒吼永远回响在我们心中,让时代的新声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愿我们从歌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自学员的心得体会

①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题研讨班

学员:李文波


古龙武侠小说《七种武器》中,曾以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离别钩、霸王枪以及拳头,勾勒出各有千秋的“力量”图景。这些兵器不仅是江湖利器,更暗藏应对困境、突破挑战的智慧,堪称江湖人的“破局指南”。这次“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题研讨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沉浸式学习、交流、思考让我收获颇丰。奇妙的是,如同现实版“破局指引”的七种武器,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有了“七种力”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坚定了思想定力。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强调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以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九个坚持”,是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学习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我更加完整全面准确掌握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增强了情感动力。通过观看《记忆里的“两弹一星”》情景宣讲、敬瞻《邓稼先》电影、传唱红色经典歌曲,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精神灯塔;同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历久弥新、崇高无私的精神与极富意义、朴实无华的工作,两者在信仰追求上是高度契合的,在传承弘扬上相互交汇的,在担当作为上是取向一致的。这深深触动并激励着我,必须带着赤诚、深怀感情,不怕困难、全力以赴,去干好就业工作。

三是提升了专业能力。围绕“锚定新定位、担当新使命,奋力推进四川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专题讲授,兼具深度与温度,帮助我们深化认知、构建体系、提升本领。同时作为一名刚刚从省直机关到地方分管这块工作的小白,通过聆听各位深耕多年、娴熟运用的大咖同学,课余饭间的探讨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干货满满的指导与分享,不仅打通了我对就业工作的认知堵点,更夯实了履职尽责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今后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就业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

在上述满满收获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履职压力。为更好干好工作,有效化解全国层面、省级层面和自贡层面的就业促进压力,或许需要做好以下三力的文章。

一是立足当前,充分释放产业张力。聚焦本地产业基础,紧抓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契机,精准挖掘各行业就业潜力;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举措,激活其就业吸纳活力,同时引导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扩大岗位供给;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需求深度衔接,打破岗位信息壁垒,推动各领域就业岗位供给从“潜在”向“实际”转化,让产业发展红利切实转化为就业机会。

二是着眼未来,有效培育前沿潜力。紧跟时代,积极拥抱AI技术革命与未来产业变革浪潮,通过产业扶持、金融支持、全要素保障等方式,大力引进领军企业与优质项目,并同步培育本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动态调整相关专业布局,联合企业优化就业培训课程体系,聚焦新型技能与技术实操能力培养,着力造就一批适配未来产业发展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本地长远就业增长筑牢人才根基。

三是强化协同,广泛汇聚行动合力。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统筹调动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经信、商务、教育、科技等部门及各市(州)积极性,着力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围绕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系统施策,推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形成跨部门、市(州)联动的就业服务合力,切实提升就业工作精准度与实效性,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②四川航天长征、四川航天火工2025年团干部培训暨青年创新能力提升班

学员:肖  番

《“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感怀》

数日研学历荆棘,元勋迹触泪频倾。

馆藏星箭凝魂血,戈壁深研埋姓名。

爆震大漠惊世响,光腾瀚海铸和平。

而今重走先驱路,薪火相传映红旌。


③清华大学第十一期研究生骨干“领航”培训班

学员:王亦凡


这是我提交入党申请书后的第一份思想汇报。主要总结了9月中旬赴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进行社会实践的感想与收获。

我们参观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感受到中国前沿科技发展之迅速。在中国两弹城,看到了先辈们简陋的工作环境,感受到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对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工作者的非自然死亡而动容。在当时,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中国必须发展“两弹一星”。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爱好与事业,义无反顾地扎根西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开始了这项急迫又危险的研究。

在学院老师的讲解下,我也是首次得知研发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邓稼先最经典的举着两只手的照片,是他在描述核弹头要做到只有篮球大小,威力却相当大的远大愿景。而在苏联专家撤离后,对参数进行核算时,由于物资极度匮乏且算力紧缺,研究人员甚至一天分三班倒,八小时手摇计算机,八小时人工计算,另外八小时用来休息,也提出了“八小时内做贡献,八小时外做奉献”的口号,最终通过反复9次计算,确认了计算数字的准确性。

先辈们的事迹令人动容,激励着我们为国家、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而此次实践中的其他项目,都或多或少地解答了我关于“为什么要入党”的疑惑。此前,我并不理解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我个人科研项目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正如“两弹一星”亲历者曾昭雄爷爷所讲,现在的科研已经不再是陈景润式的科研,一人一笔一纸便能做出重大发现,而是必须要成为庞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发挥好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范植开老师在讲座中也提到,中国能够成为研发氢弹用时最短的国家,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着科学民主,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老一辈科学家如彭桓武所提出的“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则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今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董云松学长的讲座中也提到:“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选择成为完美的集体。”我想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就是那个趋于完美的集体。

此外,实践行前王伦老师的讲话,与李广普讲述的同辈党课,都让我理解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一种承诺,一种每时每刻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敢为人先的承诺。也正因此,拥有共同信仰的共产党人之间存在着无与伦比的信任,国家也更放心将发展大任放在共产党人的肩膀之上。因此,从该种角度讲,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为国奉献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而加入中国共产党也绝不是费时费力的表面功夫,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中,个体间取长补短,身为理工科学生的我自然也会获取到必要的文学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明晰做事准则,开阔精神世界,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独自钻研在自己的一小片领域之中,能够有效缓解平时思考人生时的迷茫。

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仅仅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党动机是远远不足的。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更需要学习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对党的理解与认同,并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从而逐渐向党组织靠拢。


来自“两弹一星”事业的一本好书

图片11

本书讲述了我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立志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故事。钱学森从小喜欢看星星望月亮,想象将来有一天能造出一种东西,让人们乘着它在星星中间飞来飞去;他折得纸飞机总是飞得又高又远……长大后,他到美国留学,寻找科学梦想。他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中国的导弹、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上,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和我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为新中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本书通过对钱学森一生成就的真实描写和栩栩如生的画面,能够让少年儿童加深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认识和了解,能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榜样,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节选自《月亮上的环形山》序言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杨老师 15008169313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