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中国核潜艇开拓者黄旭华:以身许国,打造“深海利剑”

  • 发布时间:2024-03-12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的合影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紧紧拉住了一位白发苍苍,已过鲐背之年却精神矍铄老人的手,执意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这一温暖的场景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直抵人心。

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研究所名誉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因为核潜艇研究工作的保密性质,他曾三十载未归乡,默默背负着愧疚和家人的埋怨,迎难而上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他的人生,正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弃医改名,背井离乡30年

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医学之家,从小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当他目睹祖国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变得满目疮痍,他决定弃医从工。在收到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的录取通知书后,他毅然选择接受,从此开始了增强海防、抵御外辱的探索之路。黄旭华本名黄绍强,后来他给自己改名为“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他要为民族强大作出贡献。

黄旭华青年时期照片

黄旭华和核潜艇结缘,则像是命中注定般因缘巧合。从交大毕业后,黄旭华几番辗转岗位,最终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1958年8月的一天,黄旭华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北京出差一趟。想着忙完任务就可以回家,他连行李都没有带就动身了。到了北京之后,才知道自己要接的任务竟然是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核潜艇研制是一项绝密任务。核潜艇肩负着保护核武器和实现二次核打击的重要任务,是堪比“两弹一星”的大国重器。彼时的美国、苏联先后都有核潜艇下水,而迫切需要依靠自己力量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却是一穷二白,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1958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以自己的名义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就此拉开了中国人自己造核潜艇的序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曾经有过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验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这项任务。

一边是国之重任,一边是骨肉亲人,黄旭华最终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他十分清楚:高度机密的科研任务,有着极度严格的保密要求。当时,领导对黄旭华提出要求:要严守国家秘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还要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于是,就地留下的黄旭华,都没有来得及跟家人告别,也没有告知家里自己要去哪里、去多久,只是让妻子李世英从家里寄来衣物,就像“人间蒸发”一样突然消失在家人的世界。而这一走,就是30年。

黄旭华及其夫人李世英 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摄)


一句誓言,一辈子事业

黄旭华手写寄语

核潜艇被誉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国之重器,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大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保证。我们国家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突破帝国主义的国家对我们的包围和封锁,为了早日掌握好核潜艇的研制技术,我们国家曾经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提供技术援助。但赫鲁晓夫却明确表示: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并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正是这样的话语,深深的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并让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也正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是黄旭华的铮铮誓言。

 一万年太长,黄旭华他们只争朝夕,仅用了数年,便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研发之路。1958年,黄旭华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国核潜艇研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从事一项极为机密的工作。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技术封锁、设备落后和艰苦条件等种种困难,采用了各种土办法和创新思维,攻克了核潜艇的关键技术。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建军节,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我国终于扬眉吐气,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作为中国核潜艇先驱之一,黄旭华功勋赫赫。而作为儿子,他却成了家人口中的“不孝子”,这也成为黄旭华的一块心病。隐姓埋名的30年中,邮件是他和父母联系的唯一渠道。“母亲再三想了解我在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答复,那么长时间母亲也不再问了。加之工作紧张,所以连父亲和二哥去世时都没有回去过。”回忆起父母,黄旭华总是心怀愧疚。

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我国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30年造核潜艇的事迹,文中没有黄旭华三个字,却写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将这本杂志寄回海丰老家,母亲看完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被家人误解为不赡养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竟然是在为国家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黄旭华的母亲对子女们说:“三哥(黄旭华在家中排行老三)的事,大家要理解。”黄旭华得知后,潸然泪下。

获得了家人的理解,黄旭华有了更大的动力,一头扎进工作中去。1988年,他又做了一件大事——参与新型号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

1988年年初,我国首次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这次实验十分危险。相当于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

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年逾六旬的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深潜成功后归来的黄旭华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黄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成功出艇后,即兴写下的一句诗,字字饱含着对潜艇工作的痴心热爱,然而对深潜试验的危险却只字未提。一“痴”一“乐”,道尽了他献身核潜艇的无怨无悔。

深潜试验成功后,黄旭华顺道回老家探视母亲。30年后再相见,母亲已是95岁高龄,黄旭华也已两鬓斑白。后来,有人问黄旭华如何看待忠孝不能两全,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有国才有家,没有家,孝又从何谈起,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的回答犹如深海里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90多岁高龄的黄旭华在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上仍深情寄语:“今天,摆在大家面前的应该是不断创新、勇于攀登,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大家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直面世界科技前沿,迎难而上,发愤图强,把装备研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两弹一星”精神在黄旭华的身上得到了最生动而深刻的体现。我们热切期盼黄老永葆康泰,因为他用坚毅与智慧铸造了支撑民族脊梁的一段基石,他的贡献和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财富。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