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价值·内涵·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马正立

  • 发布时间:2023-03-23

价值·内涵·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建功新时代

                                                        ——马正立


摘要: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国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得益于一代代秉承科学家精神的科技工作者的有力支撑。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科学家精神作为动力基础激发我国科技领域创新活力。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三维度”: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协同、育人的“薪火传承”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之上,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砥砺奋进新时代。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 科学家精神 学风建设 科研生态

一、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地位

回首我国科技领域由弱渐强,从科学救国、报国、兴国,到强国,直至在世界舞台获得重要影响力,离不开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支撑。

1. 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史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一盘棋”,我国许多科学家秉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效力,甚至很多人放弃自己长 期耕耘的研究领域,重起炉灶攻关。“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从各个科技战线抽调一批高水平科学家,这批精兵强将秉承协“集智攻关、团结 协作”的协同精神,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以说,正是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秉承科学家精神,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业。除了“两弹一星”,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58年试制成功;李四光等人于1959年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王淦昌等人于 1960 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71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等等。正是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奉献、创新、协同的科学家精神,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史,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奠定了础。

2. 铸就改革开放以来丰硕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下,科技工作者的积 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批又一批秉承科学家精神的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秉承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不停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秉承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透支生命开展重大项目攻关研究;“天眼之父”南仁东秉承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历了近百次失败,研制出了满足FAST工程要求的独一无二的钢索。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正是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的崇高与伟大,科学家精神已融入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的血脉中并向后代传承,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3. 激发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正是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秉承科学家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期,科技事业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需要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 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新时代浪潮中,我们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 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我国大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二)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为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精神引领,科学家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与国家前途命运,而且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现实需要。

1.担当使命、干事创业的精神引领

科学家精神是作为一个整体对科学家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正如《走进科学家》序言中所指出,“在所有大家身上还体现着另一种价值——精神价值”。默顿也推崇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 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往往是其信奉的理念。可以说,科学成就离不 开精神支撑。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科研是一项事业,更是精神的寄托。荣誉有尽,而科研无 涯;生命有限,而科学探索不止。科学家精神能够发挥感召作用,激发全体科学家干事创业力量,凝聚形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2.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的现实需要

那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个世界瞩目的科技突破,无不浸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美国卓越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 ,“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 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爱因斯坦 也宣称“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可以说,科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人民生 福祉的追求 , 作为研实践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 , 不仅要秉承职业道德,更要有社责任感,秉承对人类命运负责的价值理念,履行为人类造福的外在社会责任。

3.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 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完成好规划的各项战略任务,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也更加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尤其是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破除卡脖子的科技瓶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肩 负起历史使命,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成果。正如黄大年曾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将科研事业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抛下个人私欲, 明确为国家强大而做科研,以秉承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的作风学风。

4.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

科学家精神内蕴一种关心人类命运的崇高责任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责任是由科学实 践的内在要求所规定的。科学的价值在于科学家不断地将其对自然的认识供给全人类,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不断为人类谋求福祉的不竭动力,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推动着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家精神不仅诠释出对科学理想的追求,更是内蕴于让科学成果创造造福人类,实现科学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崇高境界。科研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因此,作为精神财富的科学成果不仅是个人或团体的独创发明,更应该是社 会大众的产物。科学家要关注现实问题,努力创造服务大众的科学技术。科学家的责任不仅是对科学进行探索,还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科学家精神还诠释对大众生活的改善服务与对社会 生活的改造。

二、“三维度”: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而广大科研工作者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承载者。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还是时代楷模,都勾勒一幅中国科学家群像,诠释着科学家精神图谱“三维度”。

(一)“科研为谁做”: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与内核,解决“科学为谁做”问题。

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根本,融于中华民族骨血里,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优秀品质的历史传承与优良传统,对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影响至深至久“中国才是我永 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才智奉献给祖国的时候,才会感到最大的荣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表示 :“我和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爱国精神是科学家将一生献身国防的基本动力。尤其是在国防科技这个保密性严的殊的公共领域 , 最强烈、持久而普遍的精神动力与是爱国主义 , 这与追求纯科学成等科学家的精神动力必然既有冲突又可融合,它超越时空 , 古今中外 , 概莫能外。

2.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内核,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更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无私奉献的胸怀和担当的集中体现。奉献精神体现科学家如何看待、评价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以及从事科学工作动机,不仅表现为关健时刻为科学真理的牺牲精神,还表现为在长期科研实践中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了探索真理而开展研究,对真理的追求远远高于科研带来的荣誉或财富等。只有不慕虚荣,不计名利,才能使科学家能够“沉住气”“静下来”“钻进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始终浸润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精神。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扰予,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继续秉承奉献精神,把满足国家需求和人民福祉作为科研出发点,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摒弃各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诱惑。

(二)“科研怎么做”: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

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与核心,解决“科学怎么做”问题。

1.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创新精神源自于科学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创新精神体现科学家对真理的刨根问底。正是在此驱使下,科学家不断挖掘事物内部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可以说,在科研实践中,科研兴趣可以引导着科学家一步一步发现真理的某个层次或侧面,从而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过程,需要科学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突破认识局限性、打破常规,这便要求科学家并不应基于功利目进行科研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正是在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干扰情况下,才使得科学开始萌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把“卡脖子”清单变成任务清单,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攻坚克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因素,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根本要义。求实精神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一种对象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按照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启示以及两个世界的划分,他认为现象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必须超出多变的现象背后寻找永恒 的实世界。客观世界可以通过科学实践和逻辑推理被人所认识。科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过程是对事物客观本质或规律性的追求过程,这是一个不依靠人的意志为转移寻求客观规律的过程。在科学践中,科学家不应固步自封或迷信盲从,而应从事实中发现普遍性原理,保持对客观的尊重,坚守对科学的信念,一切以事实为准绳。求实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姿态,更是一种怀疑论的方法论,可以确保科学家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避免在功利和理想 茫然不知所措,或受各种外界诱惑而放弃对最基本的学术精神的坚守。科学家为了发现和捍卫真理 , 不仅要与天斗 , 与地斗 , 还要与反对科学、维护宗教观念的反动势力斗。古希腊哲学专家汪子嵩教所说,“对于科学和知识,单只重视还不够,必须由一套正确的办法能够促使它不断前进和发展”。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科学家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促使新的理论产生。“只有对以前为使天经地义的真理也敢于提出怀疑,才能促使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科学才能断前进”。

正如 R·K·默顿认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指出,普遍性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性要求对研究成果作出评价时应当遵守的客观标准,有条理的怀疑论要求科学家秉承求实精神。任鸿隽也曾总结科学精神的5个特征: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这都体现出求实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底色。

(三)“科研由谁做”:协同、育人的“薪火传承”

协同、育人的“薪火传承”是科学家精神的动力与使命,解决“科研由谁做”问题。

1.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精神是现代科学合作精神的升华。正如 R·K·默顿指出:“真实的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 , 并且被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它们构成了一种共同的遗产 , 其中单个生产者的法律上的 权力受到严格的控制”。真实的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 , 使得任何个人的科学创造活动 , 都需要和其他同行专业、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科学家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创造一种良性科研环境。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团队项目取代孤军 奋战,科学家之间合作范围越来越宽,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并在跨越技术领域限制进行集智攻关,这需要科学家具有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协同精神需要科学家之间交流与分享。协调精神作为科学家精神的独特品质,为科研实践活动创造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环境。

团结协作精神还涉及深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与价值链,统筹世界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创造了大量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创建于十九世纪70年代,便是不分种族、国别、信仰,从世界各地吸收优秀人才进行合作研究 , 从而成为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学术圣地。

2.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关键。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传递着培养人才、添薪续火的温暖。科研项目周期长,科技工作者当好“铺路石”,做好传帮带,跑好“接力跑”不言而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 ; 一肩当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这是 他作为优秀学家的真实写照。数学家苏步青倡导并实现了“培养学生超过自己”的目标,被称为“苏步青效应”。可以说,老一代科学家精诚报国的优秀品质,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 技术的行动,带给下一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无穷精神力量

三、培育·保障·引领: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奋进新时代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研领域坚守与践行科学家精神,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尊崇其价值,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为新时代倡导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培育: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突出价值引领,坚持久久为功,坚持统筹推进,近年来,全国上下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的探讨和呼声越来越强烈。那么,什么样的作风学风可以被称之为良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良好的作风学风明确为:民主、诚信、不浮躁、不抱团。

1.崇尚学术民主

学术民主体现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平等,可以确保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学术讨论氛围成为学术常态。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科技工作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论 资排辈,大家一心为公、追求真理,对科研项目团队具有同等程度的内心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科学真理面前,科技工作者之间探讨没有禁区,各抒己见、平等辩论,又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崇尚学术民主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两弹”研制的集体工程便充分体现了学术民 主作风。正是科研实践活动中崇尚学术民主的集体精神,遵循着学术民主和协同攻关,铸就了我国 科技事业的成功。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便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2019年6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 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崇尚学术民主,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为此,继续继承和发扬学术民主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创造一个自由、宽容的学术环 境;继承和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内核,聚焦现实问题,创新学术民主的形式,积极营造平等讨论、宽容包容的风气。

2.坚守诚信底线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说道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必须遵守科研诚信底线,这反映了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从广义上讲科研诚信应为科研伦理的个子集;从狭义上讲科研伦理主要指科研试验调查中不应存在有悖于生命伦理的行为,科研诚信则主要 指科研中不应有造假等不诚信行为。因此,此处意味着科研诚信在法理上成为科研伦理的上位概念。

在视诚信为生命的科学领域,科研实践过程是探索真理的活动,必须以诚信为底线。这是对科学家的个人行为的最基本的内在约束,体现科学家的“科学良心”与道德自律。基于此,科研诚信 教育应作为科研人员必修的培训课程。此外,诚信底线之所以被称之为底线,也需要一种外在强制 量对其进行监督。2019年9月25日,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颁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 处理规则(试行)》(简称《规则(试行)》),便有利于约束科研领域违反诚信底线、的失信行为。失信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否则将危害整个科研事业,对失信行为不仅要依靠道德规范的内在控制,还需 要依托外在监控机制,消解不同领域之间“网络鸿沟”,共享科研不端案例的数据,联合肃清违背科 研诚信行为,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3.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

过去一段时间,科技强国建设推动科研领域的高速蓬勃发展,其对科研数量的过度追求,导致成果价值参差不齐,科研领域甚至存在层层宣传、多方包装科研成果的浮夸浮躁现象。全国政协常 委甘子钊便曾对科研领域流行的这种包装风提出批评,并号召力戒这种不良风气。这种浮夸浮躁 风气根源在于对研究成果要求过高,对研究进度要求过急,助长了自吹自擂、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的作风。曾有学者反映,“一个项目立项还到一两年,参与项目的成员还来不及掌握基础理论,必要前期准备工作还没做好,便要应付各种成果检查。”为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4.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

“圈子”追求的是个体之间互惠,“圈子”文化阻碍对真理的探索。与之不同,科研的目标是追求真理,需要依托事实为依据。尽管时代不同,科研工作者所处时代不同于老一辈科学家所生活的 那个年代,但是科学的本质一直都是追求真理。

如果科研生态得不到改善,“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就会产生,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归根到底,建立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防止单位保护主义和小团体、小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树立科研领域广泛承认、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不能讲“义气”,而应该 讲“公正”,打破“打招呼、走关系”的怪圈,拒绝“学阀”作风,“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二)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

良好科研生态是弘扬和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土壤。坚持两手抓,一方 面抓改革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正确发挥评价体系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减轻科研人员 负担,着力塑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树立宏观思维,增强管理的匹配度。解决行政与学术之间的不适应性,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防止行政过多干预学术。探索“诚信 + 自律”的管理体系,以及更加高效、专业、稳定的管理制度,破除科研人员与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二是深化科研领域政府职能转 变和“放管服”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赋予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例如,制定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项目过程管理便捷服务;推行一站式服 务,让科研人员少跑腿。三是重视科技伦理规范。抓紧健全相关治理机制,强化对科技伦理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作保障,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严格执行惩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领域新生态。

2.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

科研评价是一个复杂过程,任何试图“归一化”的评价方法都会存在片面性。然而,过去一段 时间,对科研成果“归一化”的量化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我国科研生态。为此,201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改变“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可以说,构建良好科研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同行评议作用,形成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同行评价常态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为此,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 式,探索对科研成果原创性的评价方式,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3.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当前,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管理等大量事务性工作。例如,在项目实施期间,除规定环节之外,中期考核、年度报告、综合绩效评价等层层审批程序,以及各类事项变更、预算调整等花费科研人员大量精力。《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在线申报、信息共享”,对审批、核准、备案等事务性工作实行“最多跑一趟”的贴心服务。“大力解决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帽子”重复、检查频繁等突出问题”,通过简化手续等手段大力支持科研人员,聚焦科研管理中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形成制度成果,减轻科研工作者科研项目管理负担。化人文关怀,消解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多重桎梏。从尽职免责的角度,优“免除追究其技术创新决策失误责任”,给予那些存在小过失的科研人员适当的包容,积极呵护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引领: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加强宣传与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 脑,改善科研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1. 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纯粹的高大上,往往容易被束之高阁,难以产生共情。以往对科学家故事的宣传通常带有一种遥不可及的刻板画面。为此,需要用更多接地气的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好科学家精神。创新宣传方式,首先应创新话语体系,把“高大上”转化为“接地气”,用身边人、身边事阐述科学家精神,讲述科学家平凡生活中所创造的不平凡事迹,能让大众认识到榜样可追。其次,创 新宣传内容与渠道,坚持政治性与文化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相统一原则,重点宣传科学家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出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潮。最后,创新宣传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例如,建立生态规划室图书室 档案室等文化宣传教育设施,编辑出版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著作、举办摄影展、摄制专题录像片、大力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举办知识竞赛等。

2.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在全社会营造科学文化氛围,需要全社会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内涵,需要国家对科学领域 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广泛传播正能量,让尊重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我们举全社会之力搭建载体,把科学家精神真正地融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避免 宣传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成分快餐化,应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宣传阵地和载体 的供给侧改革,加强文化宣传和价值引导,努力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 崇尚科学、崇拜科学家的浓厚氛围。

首先,主流媒体要坚持宣传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设立专栏专题加强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涵养科学家精神的深厚社会培养基。打造精品栏目来宣传科学家精神,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信与践行。其次,坚持宣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对科技宣传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只有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促进科学家塑造完美人格,还可以切实提高宣传队伍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坚持宣传科学家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统一原则。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土壤。利用“学习强国”等国家平台和各种主流媒介进行宣传,并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宣传覆盖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

[2] 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9-19.

[3] 编写组.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15.

[4]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30.

[5] R ·K ·默顿.科学社会学(上)[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1-37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7] 科技人才修养十二讲[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4:23.

[8]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9] 郑金浩,刘奇山.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N].解放军报,2018-4-12(010).

[10] 陈家忠.科学之魂———谈科学家崇尚科学精神[J].科学与无神论,2006(05) .

[11] 马兴瑞.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建设航天强国——深切怀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J].求是,2011(19):56.

[12] 柏万良.创造奇迹的人们———中国“两弹一星”元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 张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N].中国青年报,2019-09-30.

[14] 汪子嵩.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8:60.

[15] 宋曙.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J].辽宁大学学报,1990(2) .

[16] 白春礼.新时期更需继承发扬“华罗庚精神”[N].科学时报,2010-09-20.

[17] 王选.破除迷信勇于创新[N].光明日报,2004-03-24.

[18] 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EB/OL]./upload/images/20230927/404.html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75em;">[19] 严凌君.人类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8.

[20]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N].人民日报,2019-06-12(1) .

[2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

[22]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

[2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006) .

[24]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推进量子科技发展重大意义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N].人民日报,2020-10-18.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