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稼力接风催核焰 先驱碧血化蘑云|纪念邓稼先诞辰96周年

  • 发布时间:2020-07-22

有一个人,他是历史巨擘、民族脊梁,二十八载披星戴月,穷尽终身鞠躬尽瘁,用一生履行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诺言,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邓稼先。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这样评价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今天是邓稼先96周年诞辰,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他立下的不朽功勋

image.png

01娃娃博士的求学之旅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父亲邓以蛰是当时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的教授。1935年,邓稼先考入志成中学,第二年转入崇德中学。因为父亲邓以蛰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好友,他与高自己两级的杨振宁也成为了好朋友。在读书求学期间,邓稼先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小小年纪就对国家命运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年仅13岁的邓稼先悄悄地参加了抗日聚会,一颗爱国心深深扎根在邓稼先年幼的心中。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这里汇集了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我们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都在这里学习过。当时,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不是一般艰苦,简易的学生宿舍四处漏风,吃掺着沙子的碎米,日军的飞机还经常对学校进行狂轰滥炸。
此时,正值学生民主运动高潮,邓稼先也积极参与其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之后,邓稼先随联大迁回北京,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积极投身于争取民主的斗争之中。

image.png

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他说:“未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回国心切,用时两个月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仅用一年多的时间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取得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便乘坐威尔逊号轮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image.png

02投身祖国核事业


回国之后,邓稼先首先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的一天,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是一项极为重要又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但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到家里,只对妻子许鹿希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庭和孩子。

在调任核武器研究所之初,邓稼先担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邓稼先带领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白天挑砖抬瓦搞试验场地基建,晚上挑灯夜战学理论,为了研制出我国自己的“争气弹”,他们没有节日,也不过星期天,办公室里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为一个关键的技术数据,他们用简单的手摇计算机一遍又一遍地计算,用半年的废寝忘食换来了重大理论的突破,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image.png

这以后的时间里,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领导科技工作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惊雷般的巨响在沙漠戈壁响起,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全中国都为这声巨响感到振奋时,邓稼先却没有时间享受这荣誉,他迅速地投入到氢弹研制之中。1967年6月17日,在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零8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荒凉的戈壁滩上创造了属于中国的奇迹。

image.png

03辗转西南大山之间


上世纪6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让中央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经过几年的建设,1969年核武器研制基地搬迁到绵阳附近的深山沟里,其总部就设在梓潼长卿山下(如今的两弹城)。在梓潼的23年,九院先后组织完成了22次核试验、原子弹和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新一代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直到1992年,九院再搬迁至绵阳。
为了“两弹一星”事业,邓稼先、王淦昌、陈能宽等科研工作者义务反顾地在偏僻地小山村里安营扎寨,邓稼先更是在两弹城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奋战了14年。

image.png

穿过两弹城精英门,经过大礼堂、情报楼、模型厅(现两弹历程馆),在将军楼的对面,坐落着一个小小的苏式建筑,这里是邓稼先旧居。红色砖墙上,挂了一幅牌匾,上面的“邓稼先旧居”几个字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先生所写。2003年,当许鹿希先生得知两弹城复原了邓稼先的旧居,激动地题下了这几个字,并于次年邓稼先80岁诞辰时,连同邓稼先的塑像,托人专程从北京带来。2018年9月4日,邓稼先儿子邓志平、侄子许进来到两弹城,与“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一起,捐赠了邓稼先铜像。

image.png

走进邓稼先旧居,略显简陋的外观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主人的质朴,挂在墙壁上的老照片、信件和各个时期的荣誉证书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在旧居的卧室里,一张美式铁架床很是特别,这是许鹿希当年的嫁妆,从北京到青海,再到四川,邓稼先一直把这张床带在身边。

image.png

04以身报国  精神长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等领导汇报工作。张爱萍一见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他要求邓稼先马上体检,并陪同邓稼先去了301医院。体检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偏晚期,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张爱萍将军立即命令邓稼先住院接受治疗。

image.png

1986年3月29日,邓稼先又做了一次小手术。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关于群论的著作。当建议书完成时,邓稼先交代妻子送到九院,他叮嘱:“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邓稼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亡是从来都不是终点,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只要那些默默奉献、舍身报国的故事还有人诉说,他就永远活着。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在享受岁月静好的同时,请不要忘记这些为共和国铸就强国盾牌的人,正是有许多像邓稼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鞠躬尽瘁,才撑起了今日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